Page 15 - 上海电力大学
P. 15
上海电力大学 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期
2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王罗春 周振 辛志玲 蒋路漫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以“立德树人”为目
标,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守住职业道德和底线的意识、开拓创新的职业品
格和行为习惯、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体验“双碳”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思政
一、《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
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
[1]
事业发展新局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
中共教育部党组于 2017 年 12 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
2017〕62 号) [2] 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9 年 8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3] 中指出,要进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所有课
程的育人功能,发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
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面覆
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4]
教育部于 2020 年 5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 中指出,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
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
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环境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本
文对《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抽丝剥茧的将科学知识背后的人文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完
整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品德。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结合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讲述环境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违法性及其判定和处理办
法,培养学生守住职业道德和底线的意识。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守住环境监测职业道德和底线,确保
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这是环境监测人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在。在《环境监测》
的第 1 节课讲述环境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违法性及其判定和处理办法,强调确保监测数据全面、
准确、客观、真实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守住职业道德和底线的意识。
首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环
发〔2015〕175 号)和《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 号)
作者简介:王罗春,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周振,上海电力大学科研处,教授;辛志玲,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
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蒋路漫,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