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上海电力大学
P. 4

上海电力大学 高教研究    2021    年第  期
                                                                                                           2


                          《中国电力工业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苏波


                     摘  要:《中国电力工业史》是结合我校电力能源特色,面向能源电力专业本科的学生开设的配
                 套类选修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推动“课
                 程思政”的建设,通过史论结合的形式目的是突出思政教育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电力工业史》;课程思政;教改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
                 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青年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合理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
                 全面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我校为例,作为电力为特色的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引领能源电力“先行官”领域的人才,
                 不仅要将他们培养成为卓越工程师式的应用型人才,也要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精神风貌,因此,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结合“四史教育”尤其是“国史”教育,通过给能源电力相关专业的学生开
                 设《中国电力工业史》课程,讲述近代以来中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讲述电力工业的技术革新
                 过程,讲述老一辈电力人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不断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可
                 以深入理解和学习电力工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容,也能够契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即“大学所有课程都
                 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一、《中国电力工业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
                 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全程、全员和全方位
                 育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民族精神自信,文化自信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从
                 清光绪五年 (1878 年 )8 月 17 日至 18 日英国殖民者在上海外滩通过小功率发电机,在中华大地上点
                 亮了第一盏电灯,到 100 多年后中国成为唯一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百年电力发展史,也反映
                 出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史,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之道,坚定文化之自信。在课程教学中,
                 通过具体史实、实例等呈现百年电力曲折发展史,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电力发展史是一部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和增强爱国主义精
                 神。
                     第二,知书以达理,读史以明智。通过梳理中国电力工业百年发展历史的线索脉络,让学生能够
                 从专业史的角度既能够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也能够
                 从“史”的角度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既培养了学生
                 的应用能力,也端正了学生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起到立德树人的良好作用。




                 作者简介:苏波,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1
   1   2   3   4   5   6   7   8   9